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微若視界-新世代的微小視點
文/林振莖
通常我們欣賞畫,專注的焦點在於整幅畫的構圖和效果,往往忽略細微的筆觸。可是畫家是由微小的一點開始展開,創造出另個世界,而每一點都決定著作品的好壞。
中國水墨畫中的皴法,幻化出各種意境。而西洋繪畫也是由點連結成面,進而構成空間。因此,摒除傳統觀畫的方式,回歸原點,從微小視界出發,仔細地用顯微鏡檢視作品,尋求最純粹的體悟。
一個點,形構出多種的面貌
在莊家勝的作品中,到處流竄的點在畫布上躍動,這些筆觸來自於創作者成長環境的記憶。生長於屏東的莊家勝,對每年東港王爺祭典的宗教活動有深切的感受,儀式中充斥著民間藝術中原始鮮麗的色彩,融入畫中的每個點,一刀刀雕琢在作品裡。而每個點如同儀式中燃燒後的餘燼,翻飛在南台灣熾熱的空氣中,莊家勝將這些點逐一的捕捉,堆疊在作品中,有時綿延成渦旋狀,有時纏綿成麻花捲,有時像似小孩子畫圈圈。畫面色彩強烈的對比,以及小筆觸的推疊排列,使得畫作有如水波粼粼的閃光,更具有歐普藝術般的眩目效果。整體而言,莊家勝以點的色彩和創作技法,轉化民間版畫和色彩的深度,使得他艷麗的作品中帶有濃厚深沉的文化韻味。
而在柯偉國都市景象的水墨畫作品裡,也佈滿了深淺大小不一的細點。他的畫不論在意識上、題材上、技巧上都有新的表現。由於他求新的表現,使他的水墨畫在題材上已不是傳統水墨畫的山水題材,也並非是純粹的寫生之作,而是都市的即景所見。他並不美化都市的景象,而是像照相機似的,截取看似不特意經營、最真實的畫面。
但在這不經意的畫面中,卻有他在技巧的表現上極花時間的用心之處。傳統的表現形式、皴法已無法滿足他表現都市即景的需求,圓點是他特意營造出的筆觸感覺,不但能夠滿足他追求形式創新的需求,圓點的構成也成為他畫都市景象的「新皴法」。他的畫,看起來都非常的淡雅,不過近看時則會出現許多層層疊疊的圓點,點是他成長的記憶,由於他成長於多雨、多霧的瑞芳、金瓜石一帶,因此對迷濛的事物特別有感受,他的都市即景因此有如墮五里霧中,讓人有既在其中但又不真實的感受。
另一位紐約回來的藝術家許銘仁,他一系列《在山的彼方》的作品,以台灣的山景作為題材,台灣的山色之豐富,已經有許多畫筆詠嘆,許多文字描述,更有許多的音樂歌誦。許銘仁以自己獨特的、細緻的感受,所接受到的其實是「山的絮語」,流盪在自己記憶裡的,時而清楚,時而模糊。這種龐大的、細密的對自然的審視,他選擇用最直接、單純的素描方式來呈現。點在他的畫面中經常自由的跳動,如樂章的音符,隨筆觸的節奏跳動,在耀眼的綠茵中閃動著無數的黑子,像極了黑夜中星羅棋佈的星空。使他的畫在感性之中帶有理性的佈局,成為他畫作中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點。
許銘仁特別選擇粉彩筆和腊筆作為創作媒材,手指直接的感受顏料,直接且單一的與空白的畫面對話。這些瞬間的筆觸所創造出來的肌理效果,有時細緻綿密,有時又猛烈原始、交織著一股強韌的生命力量。他的作品經常需要反覆的加筆、修改、放置,不斷累積著自己(或環境?)的生命歷程,所以這位藝術家在和自己作品對話時,儼然成為一位觀者,這種複合的角色轉換,互相的對話,使得這一系列的畫作不僅僅是個人情緒或精神的宣洩,在感性的線條筆觸中,有著理性的空間佈局,達到視覺上和諧的效果。
純粹以一個觀者的角度,來看那些線條、筆觸等形塑出來的景色,意外的有凝聚觀眾的視線的效果。以大眾被餵養的很麻木的視覺認知中,對於非具象的繪畫,不用炫麗的色彩、扭曲的造型,單純的以筆畫擦染來營造空間感,和畫面的流動性,這是很不容易的達到的,藝術家必須不斷的焠鍊自己的畫筆,甚至是創作的思路,才能夠累積到足夠的能量,放到畫上。
微弱視界
畫作中的點常常讓人忽略,因此很少被拿來當作展覽主題。此次展覽,以「點」為展覽主題,邀請三位不同背景與表現形式的台灣青年藝術家的參與,除了藉由畫作的呈現重新思索「點」在當代台灣藝術表現的新意象,並反映出台灣特有的多元詮釋:一個點,在台灣,可以有各種的意涵與可能性。
文/林振莖
通常我們欣賞畫,專注的焦點在於整幅畫的構圖和效果,往往忽略細微的筆觸。可是畫家是由微小的一點開始展開,創造出另個世界,而每一點都決定著作品的好壞。
中國水墨畫中的皴法,幻化出各種意境。而西洋繪畫也是由點連結成面,進而構成空間。因此,摒除傳統觀畫的方式,回歸原點,從微小視界出發,仔細地用顯微鏡檢視作品,尋求最純粹的體悟。
一個點,形構出多種的面貌
在莊家勝的作品中,到處流竄的點在畫布上躍動,這些筆觸來自於創作者成長環境的記憶。生長於屏東的莊家勝,對每年東港王爺祭典的宗教活動有深切的感受,儀式中充斥著民間藝術中原始鮮麗的色彩,融入畫中的每個點,一刀刀雕琢在作品裡。而每個點如同儀式中燃燒後的餘燼,翻飛在南台灣熾熱的空氣中,莊家勝將這些點逐一的捕捉,堆疊在作品中,有時綿延成渦旋狀,有時纏綿成麻花捲,有時像似小孩子畫圈圈。畫面色彩強烈的對比,以及小筆觸的推疊排列,使得畫作有如水波粼粼的閃光,更具有歐普藝術般的眩目效果。整體而言,莊家勝以點的色彩和創作技法,轉化民間版畫和色彩的深度,使得他艷麗的作品中帶有濃厚深沉的文化韻味。
而在柯偉國都市景象的水墨畫作品裡,也佈滿了深淺大小不一的細點。他的畫不論在意識上、題材上、技巧上都有新的表現。由於他求新的表現,使他的水墨畫在題材上已不是傳統水墨畫的山水題材,也並非是純粹的寫生之作,而是都市的即景所見。他並不美化都市的景象,而是像照相機似的,截取看似不特意經營、最真實的畫面。
但在這不經意的畫面中,卻有他在技巧的表現上極花時間的用心之處。傳統的表現形式、皴法已無法滿足他表現都市即景的需求,圓點是他特意營造出的筆觸感覺,不但能夠滿足他追求形式創新的需求,圓點的構成也成為他畫都市景象的「新皴法」。他的畫,看起來都非常的淡雅,不過近看時則會出現許多層層疊疊的圓點,點是他成長的記憶,由於他成長於多雨、多霧的瑞芳、金瓜石一帶,因此對迷濛的事物特別有感受,他的都市即景因此有如墮五里霧中,讓人有既在其中但又不真實的感受。
另一位紐約回來的藝術家許銘仁,他一系列《在山的彼方》的作品,以台灣的山景作為題材,台灣的山色之豐富,已經有許多畫筆詠嘆,許多文字描述,更有許多的音樂歌誦。許銘仁以自己獨特的、細緻的感受,所接受到的其實是「山的絮語」,流盪在自己記憶裡的,時而清楚,時而模糊。這種龐大的、細密的對自然的審視,他選擇用最直接、單純的素描方式來呈現。點在他的畫面中經常自由的跳動,如樂章的音符,隨筆觸的節奏跳動,在耀眼的綠茵中閃動著無數的黑子,像極了黑夜中星羅棋佈的星空。使他的畫在感性之中帶有理性的佈局,成為他畫作中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點。
許銘仁特別選擇粉彩筆和腊筆作為創作媒材,手指直接的感受顏料,直接且單一的與空白的畫面對話。這些瞬間的筆觸所創造出來的肌理效果,有時細緻綿密,有時又猛烈原始、交織著一股強韌的生命力量。他的作品經常需要反覆的加筆、修改、放置,不斷累積著自己(或環境?)的生命歷程,所以這位藝術家在和自己作品對話時,儼然成為一位觀者,這種複合的角色轉換,互相的對話,使得這一系列的畫作不僅僅是個人情緒或精神的宣洩,在感性的線條筆觸中,有著理性的空間佈局,達到視覺上和諧的效果。
純粹以一個觀者的角度,來看那些線條、筆觸等形塑出來的景色,意外的有凝聚觀眾的視線的效果。以大眾被餵養的很麻木的視覺認知中,對於非具象的繪畫,不用炫麗的色彩、扭曲的造型,單純的以筆畫擦染來營造空間感,和畫面的流動性,這是很不容易的達到的,藝術家必須不斷的焠鍊自己的畫筆,甚至是創作的思路,才能夠累積到足夠的能量,放到畫上。
微弱視界
畫作中的點常常讓人忽略,因此很少被拿來當作展覽主題。此次展覽,以「點」為展覽主題,邀請三位不同背景與表現形式的台灣青年藝術家的參與,除了藉由畫作的呈現重新思索「點」在當代台灣藝術表現的新意象,並反映出台灣特有的多元詮釋:一個點,在台灣,可以有各種的意涵與可能性。